作者| 猫哥
(资料图片)
来源| 大猫财经
俄乌开打之后,欧洲能源价格就涨得没边了,北溪二号被炸了,欧洲的能源保障更多的就是靠lng船(液化天然气船),一船船往过运,一船至少净赚1.5亿美元。
这其中的大赢家就是美国人,挣了一两千亿美元了,其他国家也看到了这个宰大户的机会,纷纷开始抢生意,但里面有个难点——lng船实在太难抢了。
lng船,租金是按天计算的,上个月每天的租金是10万多美元,到了这个月,已经涨到每天40万美元了。
为啥lng船这么难抢呢?因为船太少了。
全球只有700艘左右的lng船,其中80%还有长租在身,这么一算,可调用的船也就一两百艘,需求不断上扬,租金能不大涨?
很多公司就想,既然抢不到船,那就造船吧。
造船也不容易,lng船还有两个称呼,一个叫做“造船业皇冠上的明珠”,一个是“沉睡的氢弹”。
“明珠”说的是造船的难度,lng船要运的是在-163℃的低温下液化的天然气,对低温和密封性的要求都相当高。
而“氢弹”则是指危险性,因为要求高,容不得一丝马虎,一旦发生泄露燃爆,那就是船毁人亡。
一艘17万立方米的lng,大约可以供应上海一个月的用量,但其爆炸产生的能量,相当于32.3万吨tnt烈性炸药,比当初美国扔广岛的原子弹威力大几十倍。
lng船出现的历史不长,1951年,美国制造了第一艘lng船,但直到80年代,法国人才用殷瓦钢解决了空间占用问题,欧洲就成了lng船的中心,90年代欧洲船厂基本不赚钱,产能就转向了日韩。
不过欧洲人很精明,核心技术一点不外泄,要做lng船,要么用挪威kvaerner公司的moss球罐型,要么用法国gtt公司的薄膜型,这两家公司不用造船,只要出让专利,就能躺着赚钱了。
日本人学的很快,但韩国人一看这个有前景,也立刻杀入,而且国家还给巨额补贴,这日本完全没法比,于是没几年工夫韩国全面超越日本,垄断全球90%以上的市场份额。
产业链的迁移很正常,但是能不能在这里赚到钱,还得看命。
为啥这么说呢?
韩国垄断市场的时候,主流的天然气运输方式还是管道,因为成本低啊,lng船的份额一直就是二成左右,没有大爆发。
所以韩国的几大船厂命运多舛。
今年,韩国的三巨头之一的大宇造船,要被大股东卖掉了,因为它是国家补贴拿到手软,订单接单也不错,问题就一个,死活不赚钱。
2015年,大宇造船为活命,卖掉了总部大楼,2015年-2021年,累计亏损已经到8万亿韩元。
这还不算,它还面对着因为延迟交付和设备缺陷所带来的赔款要求,官司已经好几轮了,大概率要赔不少钱。
这么大船厂为啥还会出现延迟交付这样的低级错误呢?
原因很简单,造船这事特别废人,韩国生育率低不是这两年的事,造船严重依赖外国劳动力,尤其是东南亚。
但现在东南亚制造也在崛起,也在疯狂抢人,所以现在韩国造船业大概有4万多的劳动力缺口,遇上lng船交付的大年,交付就是个大问题。
于是,抢生意的来了,这就是中国人。
说起来,咱们介入lng船的制造非常晚。
1999年,咱们才认为这lng船必须得搞了,万一人家一关管道阀门,咱们进口天然气的通道受限,那影响可大了。
这一年,咱们跟法国gtt引进了专利,从大西洋船厂引进了设计技术,2000多份资料,摞起来有9米多高,最初认为,消化这些东西大概得10年工夫,不过中国的效率很高,2001年7月,no.96薄膜型模拟舱试制造成功并获得了英法美日挪等船级社的认可证书;2002年,中标广东lng项目中2 1艘14.7万立方米lng船;2004年12月15日,开始正式建造。
7年的前期准备 3年的制造,2008年4月3日,中国第一艘lng船“大鹏昊”号,正式交付。
现在,中国可以建造lng船的船厂有3家,来自央企中国船舶旗下的沪东中华造船、大船重工、江南造船,今年10月份,还有两家中国企业杀入lng船制造领域。
一个是中国最大民营船企扬子江船业,获得了欧洲船东的2艘17.5万m³lng船建造合同,另一个是江苏招商局重工,也跟gtt签订了技术合同,成为中国第五家有能力且有资质的船企。
有工厂,对手又在下滑期,所以这几年新增的订单基本都跑中国来了。
2018年的订单是10艘,今年前三季度是32笔订单,订单金额翻了10倍,一艘船十几亿起,可以说,lng船是现在为数不多火热行业。
但是这里面还是有不少大坑,一不小心可能就被大订单搞破产了。
为啥呢?
因为造船很耗费时间,假如你是个船主,现在下单,能开上船估计要2027年了,到时候天然气市场啥行情?谁也说不清。
这方面咱们是有惨痛教训的。
大连造船厂是有名的大厂,后来变身大船重工,参与过中国第一艘航母辽宁舰的改造项目,在海上钻井平台上,大船重工也创造过多个第一。
俗话说术业有专攻,大船重工一看海上钻井平台这项目需求大、前景好,于是2006年成立子公司大船海工,专干这行。
没几年大船海工就在行业内打开了知名度,2013年,大船海工就迎来了它的超级大客户,挪威的seadrill公司。
seadrill的老板弗雷德克里森是著名的船业富豪,在80年代的两伊战争期间倒腾石油发家,后来又进入石油勘探,有140多艘油轮以及100多座海上钻井平台。
seadrill公司一开口就说想要8个海上钻井平台,大船海工一合计,大概这笔生意能赚130亿人民币,而且这是业内的大佬级公司,搭上这条线,未来的订单真不愁。
但是,大客户的条件很苛刻:
1. 行规30%的预付款,只能先付10%,也就是大约13亿;
2. 提出的标准很高,还有诸如建造员工宿舍的定制化需求;
3. 一旦发生纠纷,要到挪威去仲裁。
风险不低,收益很高,这怎么决定呢?
最后大家认为,作为行业大佬级的存在,一个千亿富豪还能耍什么手段不成?干!
于是大船海工开始吭哧吭哧地造平台,钱不够就借,反正订单交付所有都不是问题,外债多点关系不大。
但是千算万算,也没想到这北欧浓眉大眼的千亿富豪也不讲武德。
2018年,8个订单被取消了6个,而且说的很清楚,即便未来能交付,也不接收,有纠纷也不怕,反正约定是在挪威仲裁,大不了预付款不要了呗。
但是这时候大船海工的钱已经瓷瓷实实的都造了船了,不仅13亿预付款全砸了进去,自己还借了20多亿,挪威富豪的这记重击,直接让大船海工破产重组。
重组方还想着,好歹还有两个平台的订单,能偿付一些债务,结果没几天,挪威富豪把剩下的两个订单也取消了。
这真是逼上绝路,一点指望也没了。
seadrill公司为啥这么决绝呢?
背后的决定因素就是油价,他们下订单的时候,油价呼呼涨,2014年油价到了115美元的高位,结果半年之后直接跌到了48美元,一年多后甚至到了27美元的低点,之后虽然缓慢上涨,但始终也没回到2014年的高点。
这么一看,seadrill公司当初设定那么苛刻的条件就是在分散风险,油价高位照单全收,油价跌了顶多损失点定金,至于中国造船厂的死活人家不管。
回头看,这订单到处都是陷阱,但当时为了130亿的营收,这些风险基本被忽略了。
结局咋样呢?
欧洲富豪止损,中国企业破产,好在人家是国企,最终几座钻井平台,还是靠国家资产整合,才得以重新利用。
天然气和石油一样,同样都是资源型物资,也同样是具有周期性,价格起落,大连海工这样的事情,不要出现第二个才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