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曾从清澈“母亲河”沦为掩鼻“臭水沟”,如今通过治理又华丽变身为“广东十大美丽河湖”。粤东练江治污重生的故事,成就了从“污染典型”变为“治污典范”的传奇,个中缘由经验,值得探询。

羊城晚报记者日前获悉,经过三年多奋战,汕头在练江流域的污染防治攻坚战全面完成了国家、省下达的各项硬指标,至2021年底,15条一级重要支流水质均已达到地表水v类标准以上。去年,经过整治后的练江被评为“广东省十大美丽河湖”;中央第四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指出,练江切实从“污染典型”蝶变为“治污典范”。

日前带队赴潮阳区、潮南区调研练江流域综合整治情况的汕头市委书记温湛滨提出,要推动练江流域综合整治从1.0版向2.0版跃升,“将阶段性治理举措和长远治理机制结合起来,将练江治理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将生态环境改善和群众素质提升结合起来”。

治理水污染,根在治理污染企业。汕头将练江治理和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成功走出了一条“依靠园区提升产业”“生态与经济并行”的治污新路。

“白练”重现 摸螺垂钓:

练江水质“看得见的变化”

练江是潮汕地区三大河流之一,上世纪90年代中期起,随着沿岸工业、农业和生活污染日益严重,练江一度成为粤东地区水污染最严重的河流,水中鱼虾几近绝迹,溪边浣衣、白鹭栖息、龙舟竞渡等好景难寻。

2018年6月以来,练江整治进入“动真格”状态。汕头“对症下药”,构建起立体化全覆盖的河长矩阵,以制度的力量强力推进河道清污清障、生活污水处理、寨前池塘净化、印染工业入园、垃圾焚烧发电等系列工程,在关停取缔违法生产企业、“清拆”清除污染存量的基础上,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垃圾焚烧发电厂、印染园区、雨污分流改造等多项控源截污举措提速落实。练江水质用“看得见的变化”回应着沿江两岸群众的期盼。

练江恢复洁白如练。家门口离练江水不到10米的潮南区峡山街道练南村村民黄惜贤早早来到大溪里摸田螺,他说:“这里很久没有田螺了,从去年开始才慢慢有。”

练江里的本地苦初鱼重回黄惜贤一家的饭桌。黄惜贤的大儿子刘得胜告诉记者:“练江已30多年没有苦初鱼了,今年才有的。”

垂钓爱好者李先生告诉记者:“练江现在水质好,里面有鲫鱼、土鲮鱼、罗非鱼,一天能钓上来三四斤,口感比起养殖的鱼还要好。”

壮士断腕 “弃污进园”:

致力打造循环经济产业链

流域内环保配套设施严重缺乏、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粗放发展,堪称练江污染的“罪魁祸首”。刹住流域内的工业污染,无疑是练江“治水战”的关键。

2014年以来,普宁、潮南、潮阳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和决心,相继启动了纺织印染环保综合处理中心(也称“印染园区”)建设,打造集纺织印染、供水、污水处理、再生水利用、热电联产、固废处理与资源化“六位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2019年,汕头市的纺织印染产业为了整装前行,按下了“暂停键”,练江流域的印染企业全面依法停产退出。2020年6月起,经过升级改造、符合相关标准的印染企业陆续迁入印染园区,印染产业在机器的轰鸣声中逐渐复苏。

“目前印染园区入驻企业138家,其中印染企业125家,入驻企业涵盖了印染助剂、仓储物流、精细化工、纺织服装服饰、纺织品和其他与印染相关的上下游企业,初步形成了一条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条,目前已投产的企业102家。”汕头市潮南区纺织印染综合处理中心副主任马少毅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经历了弃污进园“阵痛期”的印染产业,正迎来规范绿色发展的新生。

企业“回归” 设备升级:

污水热回收一年收益300万元

从潮南区两英镇搬迁进园的龙凤印染有限公司是当地印染行业的龙头,“回归”迁入印染园区,除了规范排污之外,还千方百计实现机械设备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节能减排先进装备,降低物料及能源消耗。

“在搬迁入园的过程中,我们公司淘汰了高耗能设备,围绕‘节能降耗、增效减排’八字方针在产品升级跟设备的选型上都进行了优化。”汕头市龙凤印染有限公司行政经理郑玲珑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升级设备除了有政府补贴外,他们公司现在使用定型机热回收节省蒸汽收益是100万元/年/台、污水热回收节省蒸汽收益是300万元/年、蒸汽冷凝水回收节省生产用水占比8%约80万元/年。

此外,因园区集中供水供气、工业废水集中处理,企业端不再投资建设污水治理设施及锅炉供热设施,企业用工、建设资金、安全隐患及建设用地等压力减轻,同时减少了各种污染物的产生。

去年,汕头市委市政府提出加快构建“三新两特一大”产业发展格局,其中一道撒手锏是成立汕头市纺织服装产业协会,将当地纺织、服装两大产业整合提升,这为印染园区的企业再次带来发展契机。马少毅透露,潮南区纺织印染综合处理中心拟扩围2000亩,总用地面积将达约6000亩,加快信息化、智能化建设,力争打造成为全国一流的生态智慧园区 。(赵映光 姚志德)

推荐内容

网站地图